在乱世之中,常常会涌现出一些卓越的英雄人物,正如古语所言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”。动荡不安的时期,虽然带来了无尽的战争与纷争,却也为各路英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。在唐朝末年,五代十国的战火不断,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的阶段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位极具才干的贤相脱颖而出,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。他拥有着经天纬地的非凡才华,堪称当世第一贤相。如果他没有在年轻时早早病逝,北宋的建立可能就不会那么顺利,因为连赵匡胤都深感敬畏。赵匡胤曾亲口说道:“此人若在,朕不得此袍著。”那么,这位令人敬仰的贤相究竟是谁呢?
一、仕途坎坷
这位才子名叫王朴,字文伯,山东东平人。从小,王朴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和才华,尤其擅长写作。他的文笔犹如行云流水,才情出众。然而,他的仕途却并不顺畅,尽管天赋异禀,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。直到后汉乾祐三年(950年),他才终于在科举中考取了进士,得以进入官场,初任校书郎。此后,他成为了枢密使杨邠的门下宾客,并随杨邠在政坛中历练。然而,时局动荡,后汉朝政腐败,王朴深知朝廷的垮台已成定局,便毅然辞去官职返回故乡。不久之后,杨邠被杀,许多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也纷纷遭遇不幸,只有王朴幸运地逃过了这场杀戮。
展开剩余66%随着后周的建立,新的机遇也随之而来。柴荣被任命为镇宁军节度使,驻守澶州,王朴再度得到了任命,成为记室。柴荣出任开封府尹后,王朴再次得到升职,拜右拾遗,充任开封府推官。显德元年(954年),柴荣继位为帝,王朴作为旧臣,继续升职,封为比部郎中。尽管王朴的官职逐渐上升,但他依然只是一名中级官员,未曾在政坛中大展拳脚。
二、一鸣惊人
后周的世宗柴荣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,他有着统一五代十国的宏伟抱负。在朝廷中,他召集了二十多位官员,让他们各自写一篇策论,以测试他们的才干。大多数人的策论都令柴荣失望,但当他看到王朴所写的《平边策》时,却被深深震撼了。王朴的策论条理清晰,洞察力极强,尤其在政治策略和军事部署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。柴荣读后,认为王朴“神气劲峻,性刚决有断”,他的谋略“动惬世宗之意”。因此,柴荣立刻破格提拔王朴,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,并且让他兼任开封府事务。短短几天之后,王朴再度升职,拜左散骑常侍,充任端明殿学士。柴荣更是不断给他加官,王朴迅速成为了朝中的重臣,官至枢密使、检校太保。在后周的军事征讨中,王朴曾出任东京留守,负责京城的管理工作。在他的治理下,整个京城秩序井然,百姓安居乐业。
然而,王朴的英年早逝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惋惜。959年,王朴在拜访前任宰相李谷时突发重病,最终去世,享年仅五十四岁。
三、统一之略
王朴的去世令后周世宗柴荣感到极大的震动。当消息传到柴荣那里时,柴荣亲自前往王朴的府邸,站在王朴的灵柩前,悲痛欲绝。为了表达自己的哀痛,他曾几度将手中的玉钺放在地上,痛哭不已。王朴不仅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,更是一位深具远见的谋士。在他的《平边策》中,他提出了“先易后难,先南后北”的战略思想,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国家强盛的改革措施。王朴的谋略深得柴荣的信任,因此,柴荣才会破格提拔他,并且对他的去世感到如此深切的悲痛。
尽管王朴早逝,但他的战略思想并未就此消失。北宋的建立,实际上得益于王朴在世时所提出的统一战略。虽然史书将这一战略归功于赵普,但实际上,王朴才是这个策略的最早提出者。王朴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当时,他的智慧和远见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。尤其是赵匡胤,在陈桥兵变后,他曾在偶然间看到王朴的画像,立即感叹道:“此人若在世,我是穿不上龙袍的。”这句话足以证明王朴在赵匡胤心中的地位和他对王朴的敬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配资-实盘杠杆配资-短线配资炒股网-股票正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